当前位置:首页 >> 2018

我校作曲系开展“作曲家讲坛”系列讲座活动

   发布日期:2018-12-25

近日,我校作曲系开展“作曲家讲坛”系列讲座活动,相继邀请西班牙索菲亚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法比昂·潘尼赛罗、旅法作曲家安承弼、旅德作曲家陈晓勇、汉堡音乐戏剧大学音乐系教授Georg Hajdu为我校师生作专题讲座。系列讲座由作曲系主任金平主持。

(一)

11月26日至28日,西班牙索菲亚皇家音乐学院院长、西班牙当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指挥家法比昂·潘尼赛罗教授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开展为期三天的作曲大师班和系列讲座活动。

在大师课中,潘尼赛罗教授以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从音乐材料、结构、和声调式体系等作曲技法以及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等多方面入手,给出极有价值的建议。同时他又以指挥家和演奏家的视角,要求学生们要时刻注意乐谱中速度、表情的严谨,提高记谱的准确性。潘尼赛罗教授向每位作曲同学强调:学习分析和聆听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作曲家们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每位创作者要学会与大师的作品保持适当的距离,区分风格模拟写作与创作的关系,思考自己所处时代的创作特点,引导更多的听众理解自己的作品。

在26日-28日为期三天的讲座中,潘尼赛罗教授不仅针对学生们的学习思路、创作思路给出了极有价值的建议,同时也让师生从他的创作理念和技法中受益匪浅。

(二)

11月29日,旅法作曲家、博士生导师安承弼教授带来了以“对话传统与现代——谈我的作品大提琴协奏曲《阿里郎》与近几年的音乐创作”为题的专题讲座。《阿里郎》是安承弼教授受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委约,于2018年刚刚完成并在北京首演的新作。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时,安承弼教授表示这是他本人回归古典音乐创作的一次冒险与尝试,他希望对原有曲调不做太颠覆的改动,不去破坏和重塑传统,而是更加注重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之间的和谐与均衡,使二者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呼应的效果,追求民族素材与西方音乐语言的结合。安承弼教授还特别讲授了“闪光点”概念在他的作品中的应用。他以《阿里郎》为例,解释这部作品虽然是采用传统音乐语言写成,但在不同段落之间的“关节”处,运用了突破功能和声的手法、频谱技术以及对和声节拍的递增与递减等技术丰富了作品。

(三)

12月3日,作曲家陈晓勇教授作了“原生、重构,中西乐器组合中的若干思考”专题讲座。陈晓勇教授用朴实真挚的语言向大家分享了他个人几十年来的创作成果与心路历程。在他早期为外国乐团创作的作品中,他感受到由于文化的不同,外国乐手的演奏虽然精准,但很难体现出中国韵味,在此后的创作中,他开始将中国乐器纳入到自己的创作中。陈晓勇教授特别强调了他在作品中对于声音的研究与挖掘,并为听众举例说明不同声音的组合方式,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兴趣与思考。

陈晓勇教授鼓励在场的学生们创作时不要受到局限,在创作过程中应该用心去体验,反复地聆听并要持之以恒地去做实验,并希望大家将视角建立在中西文化之上,在创作中既能不囿于中式的表现手段,又能不受西方思维的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四)

12月10日,作曲家、多媒体艺术家、汉堡音乐戏剧大学音乐系教授Georg Hajdu以“微分音乐—理论与实践”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从理论著作、特殊乐器、记谱法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向在场师生系统地介绍了微分音乐的发展历史、当前的研究情况以及实际运用的方式。我校作曲系教师袁昊昱担任翻译。Hajdu教授以自身的研究经历与成果为例,展示了他对“微分音乐”的思考与探索过程。Hajdu教授以斯克里亚宾的作品《Vers La Flamme(面向火焰)》为基础的改编曲为例,详细阐述该作品的特色:在音高上运用了Bohlen-Pierce音阶;乐器的编制方面启用了与该音阶配套的特殊定制的单簧管与电吉他,以及预置定弦的低音提琴;三支单簧管的记谱方面运用了Hajdu教授独创的新的谱号与谱表。在与原作对比下,该作品的新颖概念和独特听感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作曲家讲坛”系列讲座为我校学生开阔了理论研究的视野,提供了新的观点与导向,正逐步成为连接我校学生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理论研究与创作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