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

​记梁雷教授学术讲座《从一音多声到现代歌剧创作》

文:作曲系    发布日期:2019-11-15


2019年11月15日下午14:00,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办的微歌剧创作系列讲座之《从一音多声到现代歌剧创作》在综合楼503教室进行。讲座由作曲系主任金平教授主持,系领导、老师以及本硕博的学生一同聆听了梁雷教授的精彩讲座。

讲座开始,梁雷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一篇题为《梦的种子》的文章,从他十岁时收到的一对“雨花石”的故事,向大家阐述了“种子”的深刻含义。文中梁雷教授提到:“种子的成长需要光的照耀——不是舞台的聚灯光,而是内心的光。一位心里有光的人,往往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现身,照亮我们内心。”在作曲家的创作生涯中,有许许多多给他带来惊喜的“种子”,这些小小的种子以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后他的音乐园地中开花、结果。

随后,梁雷教授播放了他的钢琴作品《园之八》。这首作品创作于20多年前,仅用了六个音,每个音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整体感觉又是连绵不断的,表达了东方空旷、干净、澄澈的意境。梁雷教授说,他受到了古琴的影响,也是在训练自己重新认识声音本身所包含的生命力和美感,让他感受到音是可以有“温度”的。

梁雷教授许多作品的构思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书画艺术和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1865-1955)的启发。他对黄宾虹的艺术回应类似一位年轻画家精心复制一位前辈大师的作品,以便更好地了解艺术家的风格。通过多年对书法笔法的研究,作曲家熟悉了此学科的织体动态,一条线、一滴墨都可激发书写的心理过程,就像表演者的一举一动都映射在观者的心中一样。在讲座上梁雷教授播放了名为《源源声色》的纪录片,影片记录了他根据黄宾虹的画作真迹而创作的一部电子音乐作品的研究过程。软件工程师、文化遗产工程师以及机器人工程师等各个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在参与艺术项目研究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兴奋,源于所有学科对于“美”的共同追求。梁雷教授表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作曲家需要有用不尽的好奇心去了解、学习不同的学科。

梁雷教授还提及了他迄今为止最大的管弦乐作品《千山万水》。这部作品与黄宾虹的作品有着文化、历史、哲学、织体、感知等多种联系,可以说是黄宾虹毕生的美学以及学术沉淀的集合及延续。梁雷教授对黄宾虹艺术人生及著作的集中研究使他对黄宾虹的美学及艺术历程的环境更有洞察力,所有这些都为这部作品提供了信息。正是在文化上的深厚积淀和广征博览的经历,使梁雷能够全面并深层次的把握中国文化传统精髓,也是促使他突破和创新音乐理念非常重要的原因。

之后梁雷教授将新创作的歌剧《温彻斯特》进行了重点讲解。《温彻斯特》是梁雷教授与他多年的朋友——多诺万(罗马奖文学奖获得者),根据温彻斯特步枪公司女继承人莎拉·温彻斯特的传记,并将其与美国枪支暴力历史事件并列创作而成的。梁雷教授和多诺万为了了解温彻斯特的过去,分别千万参观温彻斯特的房子,并将参观时的谈话内容、温彻斯特的个人历史、英国民谣及其他关于最近枪支暴力事件的资料以拼贴的方式来写作剧本。梁雷教授的灵感则来自房子的物理结构和设计,以及温彻斯特将数字13作为房内随处可见的建筑动机。

本次讲座梁雷教授将他近年来的学术动态做了系统的梳理,介绍了他是如何把自己多年前的音乐实验逐步发展、演进,为这些音乐材料、技法、观念上的“一粒种子”寻找到更成熟的表达方式;同时他与科学家合作,通过对珊瑚礁以及北冰洋的海洋研究,带领音乐团队参与了环境保护,也为21世纪音乐创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如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下,如何在作品中协调好多元文化资源的关系是世界上所有作曲家面对的问题,梁雷教授所拥有的独特审美与独立思想是源于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以及对中国及亚洲文化的深厚积淀。在他的创作中,梁雷教授通过对声音的探索和感受,跨越不同国家固有的文化鸿沟,凭着对本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的信念,不断地吸取、融合,为当代从事作曲和作曲与技术理论研究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使大家受益匪浅。

梁雷教授个人简历:

梁雷(1972-),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哈佛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曾任音乐系主任、作曲学科主任;曾获“罗马奖”、古根海姆奖、谢尔盖·库萨维茨基音乐基金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纽约创造基金奖,以及普利策奖最终提名等多项世界重要奖项。2018年受周文中先生委托,担任成立于星海音乐学院的“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及艺术总监。他的全部作品由纽约朔特音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