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 ——《作曲》教学成果展演与课程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年6月8日,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作曲》教学成果展演与课程研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上午的教学成果展示,以学生音乐会的方式进行了精彩呈现。首先由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介绍参会专家,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本次应邀参会的专家有:中央音乐学院唐建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郝维亚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常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董立强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姚晨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史付红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陈牧声教授、四川音乐学院郭元教授、西安音乐学院吴延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张朝、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于梦石,以及我校作曲团队负责人阮昆申教授及其团队成员。
接下来,阮昆申教授介绍了中国乐派“8+1、思政+X”作曲主课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建设的源起、建设过程、内容设计和目前完成情况,并谈到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心得感悟。本次学生作品音乐会,便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随后,作曲系副系主任胡廷江副教授隆重介绍本场音乐会的演奏家们及展演作品的基本情况。
本次共展演8首作曲系本科生优秀作品,分别是:2021级李婧妍的《北方随想曲》(指导教师:王非)、2020级赵雨昂的《魁》(指导教师:朱琳)、2019级徐紫琼的《月出深山》(指导教师:田景伦)、2018级李洁盈的《霸王别姬》、2017级熊泽源的《三叠》(指导教师:王东旭)、2017级吴一昊的《痕迹》(指导教师:朱琳)、2019级罗谙博的《火塘》(指导教师:阮昆申)、2018级毛宇昂的《做梦》(指导教师:商沛雷)。8首作品编制各异,从体裁和形式上均呈现出丰富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同学们的创作立意鲜明,风格多元,创作技术手法娴熟。在音色、音响构造及音乐结构的处理上,都体现出了个性化的思考和实践,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艺术水准。作品演出结束后,郝维亚教授、董立强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两位教授对学生们的创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课程建设的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郝维亚教授提到作品演出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当前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他鼓励学生在充分了解和学习中国自身音乐语言的基础上,进行风格多样化的创作,践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郝维亚教授也结合目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学生的培养方案,针对教学中个性与共性的问题与老师们进行了沟通交流。董立强教授认为本场音乐会学生作品的风格、技术均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了“中国乐派”建设过程中,学生们对于自身文化及音乐语言的思考和追求。
在下午的课程研讨活动中,参会专家们就“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当代音乐创作”“作曲专业教学中系统性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这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且深入的发言和探讨,会议由作曲教研室主任阮昆申教授主持。
中央音乐学院唐建平教授分享了他对“中国乐派”的思考,他认为中国乐派不仅是学术性的,还需要更多的体现中国文化诉求,推动中国音乐创作的全方面发展。其次他提到创作中经验和实践的重要性,将教学发展落到实处,教师需在不断的学习和沉淀中,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的表达方式。中央音乐学院姚晨教授分享了他对当代音乐创作的体会和思考,他提到在创作层面,应建立清楚的历史观和时间观,自身对传统与现代、古代与当代之间的关系理解十分重要。跨越技术,文化表达和文化精神才是创作的核心。四川音乐学院郭元教授结合自身创作和教学的思考,提出我们怎样在面对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这两面镜子之间,找到自身的音乐语境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乐派课程的建立,需放在世界音乐文化环境中,才得以凸显它的全面性。其次,对待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当代音乐创作,郭教授提出两个有关国际性的思考。第一要以国际性的音乐语言表现中国文化特有的美,第二要寻找一种含有中国文化的国际性音乐语言。上海音乐学院陈牧声教授讲到中国乐派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他认为中国乐派的建立需以人为本,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在固定地域里的人的文化总和。另外,针对上午学生的作品展示,陈牧声教授也给出了建议和指导,他建议学生应更多的思考音乐内在的逻辑性和推动力,而不仅停留在音乐表层的设计上,这也正是音乐的生命力所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常平教授在发言中提到课程建设核心问题在于教师,教师的态度、责任心和能力是关键。同时他还提到在当下文化艺术“双百方针”的环境下,创作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中央音乐学院史付红教授结合自身的学习过程,分享了知识储备和创作经验的重要性。在她自身的教学感悟中,她认为需为学生建立自信心,给予学生建立和寻找自己音乐语言的时间。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于梦石分享了他对个性教学与共性教学的思考,面对更年轻一代的学生,需探索更符合当下时代的教育方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张朝肯定了中国乐派提出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他结合自身创作皮黄的过程,分享了如何在创作中寻求和吸收中国音乐语言的这一问题。
校外专家发言过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教师团队阮昆申教授、朱琳教师、胡廷江副教授、温展力副教授、王珏副教授、王东旭老师依次分享了对作曲课程建设的思考和教学心得,与专家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阮昆申教授提到专家们的发言颇具启发性,中国音乐有一些固有的文化特征和属性,它们所给人带来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无需刻意去强调。以后在教学中也希望能够开设一些研讨课,给同学们提供一个自由开放讨论和交流思想的空间。
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结合聆听专家们的发言感受,对“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细致解读。高缨教授强调:“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的音乐流派与音乐学派的合称。此番解读对专家们更具体、更深入的理解中国乐派的核心内涵和精神意义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意义。
会议最后,高缨教授围绕“感想、感动、感谢”这三个关键词,作了总结发言。对教学团队教师们的辛勤付出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感谢,对专家们在“中国乐派”建设过程中的持续支持和建言献策表达了深厚的感谢!
文:王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