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

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 ——《音乐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展示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3-06-12

6月6日下午,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音乐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展示在北京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本次教学展示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兼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高缨教授担任主旨发言,来自全国各高校多位专家学者及学校师生近70人参会。视唱练耳教研室副主任左佳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团队负责人高缨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秉承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以建设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为己任,进行的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构建独立设置音乐学院本科层次教育教学国家课程实施标准。

《音乐理论基础》是这次课程体系建设进程中8门专业音乐基础课之一。作为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素质与能力的核心技能课,如同理科中的“数学”,是音乐类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水准关乎音乐能力综合发展全局。随后,高缨教授从《音乐理论基础》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两个方面进行阐释。首先介绍了课程标准建立的基础、内容与评价体系,同时就1-5级整套教材编写的相关情况,从教材的定位、体例、内容与特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课程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中国音乐学院近年来深入开展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体现,亦是全体教研室老中青三代教师在多年教学中不断摸索与实践共同奋进的结果。

最后,高缨教授向建设过程中大力支持的兄弟院校表示衷心感谢。接下来,中国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音乐理论基础团队分别进行了一至五级的课程教学展示。

赵苏、景枫两位老师就音乐理论基础教程第一级进行了课程展示。

一级主编赵苏副教授介绍了教材编写成员刘音烁、景枫、刘畅老师。她指出第一级课程程度属于入门级别,具有基础性;在技术训练时要注重规范性,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结构具有系统性。本级教材创新点在于以“听觉发展”的规律安排教材内容,体现教材的分层性,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等。教材结合了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和中国经典音乐作品。如:第16课《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中,让学生掌握西皮流水板的特点,通过讲解“板上起唱”、“过板开唱”等知识点,以达到让学生积累音乐常识,丰富音乐体验的目的。

景枫老师以第十三课《西方音乐作品综合训练——《动物狂欢节》中的《公鸡与母鸡》为内容进行一级课例展示。学生通过作品了解音乐常识,加强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累积听觉的感性经验,拓展记谱法知识。课程展示体现了音响与符号之间如何经过有效训练建立联系,以达到巩固所学音乐要素,积累感性经验的目标。

   

高缨、魏留乐两位老师就音乐理论基础教程第二级进行了课程展示。

二级主编高缨教授介绍了教材编写成员魏留乐、赵艺竹、王迥老师。她在阐述教材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将本级课程的特色亮点,特别是针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的综合听觉与视唱训练内容,在音高组织以及节拍节奏方面有别于西方的认知规律进行了讲解。

魏留乐老师在教学展示中向大家呈现了12/8拍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应用的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朝鲜族中莫里长短节奏律动的特点,并在音乐实践中激发学生探索其重音循环规律,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多重音乐感知的目的。魏老师的教学逻辑清晰,内容新颖,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张忠平、孔奕两位老师就音乐理论基础教程第三级进行了课程展示。

三级主编张忠平教授介绍了教材编写成员孔奕、熊梦竹。本级教材主要分为元素训练和音乐作品综合听觉训练两个部分。元素训练主要包括:和弦的构成与听写、终止式的听写与连接、节奏念读、短句模仿与听写、视唱(单声部视唱、二声部视唱、加伴奏的视唱与带歌词的视唱)等。教学亮点在于每个元素训练之后都配以具体的音乐实例,通过实际作品进行教学实践。如:听辨、选择、填空等不同形式的综合练习。

孔奕副教授进行了具体的课程展示。通过对变化经过音的理论讲解,掌握“搭桥”的技术要点,进而应用于音乐实践。强调听辨、分析音乐作品最终需回到音乐本体。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把握连续半音音准;听辨并区分自然音级与变化音级;判断变化经过音。以莫扎特的《摇篮曲》《德国舞曲》、贝多芬的《离别》等经典作品为例向大家系统展示变化经过音的教学步骤。孔老师的讲课讲课深入浅出,将较复杂教学知识难点进行细化分层实施,体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能力与修养。

   

梁珂、王翔两位老师就音乐理论基础教程第四级进行了课程展示。

四级主编梁珂副教授介绍了教材编写成员王翔、刘佩老师。从第四级起进入本课程中等级别。遵循乐音的属性,依托成熟的教学体系,沿袭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本级教材的构成框架,也是本级教材的亮点。

王翔老师针对四级教学难点《导七和弦解决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一课进行了教学展示。他以德沃夏克《F大调弦乐四重奏》为例,通过和弦色彩对比听辨、简化音乐作品,改编为和弦连接等方式,更加清晰地让学生掌握“导七和弦”。用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向我们展示了“由点到面”,再“由面到体”的教学方法。王翔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以音响为先导,引入知识点的方法,体现了较为完善教学过程。

   

左佳、洛潇两位老师就音乐理论基础教程第五级进行了课程展示。

五级主编左佳副教授介绍了教材编写成员洛潇和景枫老师。五级是这套教材的最高级别,也是所有音乐表演和音乐理论专业学生的修毕级别。在前四级教材内容之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与拓展。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限定规则下的编创练习,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洛潇老师将《春江花月夜》第五段“渔歌唱晚”中转调旋律为示范课程的展示内容。分为“聆听感受、理论提示、技能训练”三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向大家展示江南丝竹乐的美,并告诉大家如何欣赏与把握这类音乐。讲解了“鱼咬尾”“换头合尾”“同宫转调”“旋宫转调”“异调式”等理论。对于学生积累与掌握包含转调的典型音乐语汇和特色旋律形态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本次中国乐派“8+1、思政+X”《音乐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展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得到了在座专家老师们的高度认可,彰显了中国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高规格的教学标准与高质量的课程体系,精彩呈现了一场集学术性、艺术性和示范性为一体的教学成果展示会,体现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在构建中国主体性音乐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底盘和基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