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

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 ——《曲式》教学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23-06-12


6月8午,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全国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建设论坛之“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研讨”,在第三分会场第21会议室举办研讨会由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团队负责人赵冬梅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先就昨日的教学成果展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8+1”曲式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本科教学中拓展了中国音乐作品分析的内容,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显著成效,使专业基础课作为学生们专业主课音乐素养的基石,有效的提升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专业水平。

接下来,研讨内容聚焦于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专家们分别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就教学现状、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充分地交流与探讨。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工作处处长、学位办主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张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该校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音乐分析类课程的设置方式本科阶段一基三阶”的教学模式,即第一年夯实曲式基础内容,之后分三个学期开设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现代音乐的拓展内容。在此基础之上针对不同专业建构“一体多翼”的教学模式“一体”仍为基础内容,“多翼”则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延伸至研究生层次,也有对学术性研究生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的不同培养方式。同时,教授提出,面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音乐分析的教学可以探索与科技相结合的新途径。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作品分析教研室主任邹彦教授,先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梳理了该校音乐学系独立设置作品分析教研室和作品分析课程的师资脉络,之后,具体介绍了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本科阶段五年内设置十学期的分析课程,包括古典曲式至大型曲式,音乐学分析至传统音乐形态分析,以及和声、配器、复调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生阶段继续拓展内容丰富的专题性课程,包括曲式发展史、21世纪音乐分析、频谱音乐分析等。他还强调,音乐学系始终注重音乐分析的传统,学生论文成果丰硕,教师团队也规划性对国外重要理论著作进行翻译与出版工作。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胡银岳教授发言题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特色》,首先指出曲式学科在音乐学院理论学科中处于首要位置,之后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作出具体介绍。他表示,以学生为中心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规定时间内可灵活设置适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小型曲式、动机、主题发展手法、调性布局等细节分析应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盛鸿斌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师范类院校曲式教学概况》,他结合师范类院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特点,从教材、教学、教法、考核四方面作出介绍。他提到,该校曲式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各典型曲式,基本掌握传统曲式结构分析方法,对共性写作时期的中小型作品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他还指出,适用于师范类院校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材不多,在教学中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增加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乐曲分析和歌曲听辨分析予以补充。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配器与作品分析教研室主任胡老师就该校作曲系本科专业主干课《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现状作出介绍。她首先说明在广东省教育政策指导下学校师资与生源的具体情况,再从培养方案、授课对象、教材使用情况、教学内容及方法几个方面的特点作出说明。在其他教学活动中,她重点介绍该校通过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艺术院校作曲系作曲技术理论研讨会、专家学术讲座、引进高层次人才、学术带头人,来加强学术力量,帮助学生拓宽学术视野的具体实施方式。

浙江音乐学院《后调性理论》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人齐研教授先简要介绍了该院本科曲式教学的情况,之后后调性理论与应用》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做详细说明。她强调理论学习需要为创作实践而服务,分享了教材编写的缘由、内容、特点以及教学效果,表明学生如何通过对技法的学习、掌握,应用于创作实践并举办课程音乐会的历程。之后,音高材料、音级集合理论、音高材料的关系、中心音组织法、转换理论几个方面,对教材的主要内容作出介绍

最后,赵冬梅教授做总结性发言。

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全国研讨会曲式分会场两个单元的议题,先由我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团队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以教学成果展演的形式,向专家们汇报了曲式程改革的理念、思路、具体实施方案及教学效果。第二个单元,来自不同院校又以此为基础,结合各自院校的特点,进一步探讨了曲式的教材、教学与教法。两场会议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从教学现状延伸至学术前沿,对曲式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也使我们达成一致的信念,共同为构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而努力。

文:卞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