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李心草带队作曲系师生赴云南采风
为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与风土人情,丰富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创作热情,2024年7月16日至21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率队,作曲系主任高缨、党总支书记王雪薇、作曲系副主任刘青和青年教师温展力、周远带领13名作曲系学生共赴云南省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进行了为期6天的采风活动。
7月16日下午,师生们到达云南艺术学院,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座谈。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林林,党委委员、副院长侯静宜,作曲系主任田建华及作曲系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交流座谈活动。双方就办学类型、课程设置、教研室设置、生源及就业、拔尖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7月17日上午,师生们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观看了云南少数民族(傈僳族、摩梭人、 纳西族、藏族)艺人及云南汉族花灯戏表演艺术家的精彩展演。丰富的表演与艺术家们深入的讲解,激发了作曲系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们现场学习和体验了傈僳族乐器“期奔”的演奏。
17日下午,师生们观摩了云南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云南少数民族器乐创作与演奏人才培训”展演音乐会。音乐会由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云南大学邱健老师担任学术主持,云南省花灯剧院民族乐团的众多艺术家进行了表演。音乐会上,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彝族小闷笛、景颇族吐良、拉祜族葫芦笙、哈尼族俄比以及牛角琴、玎琴等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同学们兴趣浓厚、提问不断。音乐会后,李心草院长发表了总结讲话,他对此次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搭建的交流平台表达了高度赞扬与衷心感谢,并期望通过这次活动,共同促进云南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李心草院长指出,云南是少数民族音乐的浩瀚宝库,值得我们一生去探索和学习。这些扎根于云南民间的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民族音乐和乐器的热爱、执着与奉献,也只有这份热爱、执着与奉献,才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源源不断地传承与发扬。
7月18日,李心草院长带领作曲系师生一行来到昆明市云南民族村进行参观,师生们走进少数民族民居,了解云南省各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观看民俗表演及展览,从文化整体视域下更深入地了解了少数民族音乐,感受多元文化之魅力。
7月19日上午,作曲系师生一行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石门关,在山清水秀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中观摩了彝族、傈僳族的民间音乐表演。师生们聆听了巍山县彝族的劳动歌(例如薅荞调、割麦子调)、山歌(例如五印山歌、“二里半”)、小调,以及打歌调,观看了打跳、大刀舞。在民间艺术家们的介绍下,师生们了解到,巍山县被称为“打歌之乡”,巍山县的彝族打歌,具有“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表演者边唱边跳,其中演奏乐器(笛子或芦笙)的人为领舞者,承担“指挥”的功能。
7月19日下午,作曲系师生一行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调传习所,在白族调传习所非遗传承人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师生们观摩了白族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白族调、大本曲、吹吹腔、白剧等。师生们就白族民间音乐曲种的音乐形态、传承发展状况、白剧的唱腔设计等问题向国家一级演奏员、白剧音乐创作者张亮山老师进行了请教。
大理州白剧团白族歌唱家董凤琴老师带领师生们参观了白族调传习所陈列展,并现场向同学们教唱了白族“朝山调”、带领同学们了解了白族龙头三弦的定弦方式、跟腔方式,以及音色追求等,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白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7月20日,作曲系师生前往云南省丽江市,首先到访了丽江市和风路新华书店,在丽江市青少年宫主任肖煜光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观摩了纳西族民歌表演以及宗教祭祀仪式音乐的表演。表演间隙,纳西族祭署仪式非遗传承人和秀山老师向师生们介绍并展示了东巴经书,以及东巴象形文字,以多方位视角让师生们感受到了纳西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除了纳西族的民歌艺术,傈僳族的葫芦笙打跳也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同学们就葫芦笙的历史渊源、乐器形制及乐器改良、演奏方式等问题向民间艺人进行了深入请教。
7月21日,采风的最后一天,师生们走访了丽江市白沙细乐传习中心以及丽江市古城区文化馆,通过聆听和观看纳西古乐、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以及纳西族民歌表演,更近距离、全方面地了解到了纳西族民间音乐的音乐形态与传承方式,领略了其质朴、天然的艺术特征,体验了地道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此次采风活动中,李心草院长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嘱托同学们要多深入民间进行采风,不仅挖掘民间音乐的特色音调,同时也要对孕育了这些音乐的山水人文建筑等等环境亲身感受,获得珍贵的一手资料,这将会对日后的创作起到相当重要的影响。
作曲系此次采风活动扎根少数民族地区,踏寻历史足迹、瞻望未来前景,以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音乐为己任,不断探寻云南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本次活动体现了我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强化人才培养、丰富学生文化积蕴、深入实践激励创作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
文:李婧妍 图:张玲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