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第四届学生管弦乐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精彩上演
5月15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2024民族管弦乐作品工作坊暨第四届学生管弦乐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受“作曲系专项业务费——学生管弦乐作曲比赛”项目支持,新加坡华乐团荣誉指挥叶聪携手北京民族乐团精彩演绎。当晚,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马春成,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小艺教授,党委常委、副院长王萃教授,副院长吴志武教授,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哲,以及北京民族乐团武旭海团长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本场音乐会。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在音乐会致辞中介绍道,本届比赛是中国音乐学院第四届学生作曲比赛,首次定位在学生民族管弦乐作曲比赛,检验和推进了作曲系民族管弦乐的创作和教学,探索了民乐新声音,拓展了民族管弦乐语言的新思路,为当代青年作曲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表达搭建平台。
本次比赛于2023年9月启动,面向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征集作品,经校内外评审专家遴选,共有8部作品入围决赛。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本次大赛特邀国内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专业乐团负责人组成评审团队,最终现场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和优秀奖3名,以及“乐团最喜爱的作品”奖。担任本次赛事的评委有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高为杰教授、王宁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全职特聘教授张朝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陈丹布教授、刘长远教授,中国文联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副主编张萌,北京交响乐团李长军团长,中国交响乐团驻团作曲、作曲家姜莹。
本次入围上演的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不乏对于民族管弦乐多样化音乐语言的有效探索与思考,充分展示了参赛者的创新精神和扎实的作曲功底,也体现了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坚持培养具有扎实作曲理论基础、深厚人文素养与广阔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音乐创作人才的努力与实践。
经过激烈角逐,评委现场评审,决赛共评出以下奖项——
一等奖:阿艺思《旌旗》(指导教师:王非)
二等奖:张晏宁《昭君赋》(指导教师:阮昆申)
李洁盈《北冥有鱼》(指导教师:胡廷江)
三等奖:包黎明《萨吾尔登》(指导教师:谢文辉)
艺德尔夫《迁徙》(指导教师:王非)
优秀奖:熊泽源《寻曦》(指导教师:阮昆申)
吴弈霖《逍遥歌》(指导教师:刘青)
梁乐嫣《西域传说》(指导教师:王非)
“乐团最喜爱的作品”奖:包黎明《萨吾尔登》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一直以来在教学研究、音乐创作方面不懈努力,此次比赛,特邀新加坡华乐团指挥家叶聪先生以工作坊的形式,对作品入围的学生给予指导,一则进一步促进作曲系课程建设,通过音乐创作与艺术实践结合推动学科全面发展;二则为学生搭建了成长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创作积极性及学生新作品推广;三则,通过团队合作模式提高了学生创作水平,即指挥家与青年作曲家、主课指导教师在工作坊与排练中共同讨论创作细节,音乐会后总结经验等。
音乐会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于5月17日上午在教学楼614教室举办了此次作曲比赛作品总结研讨会。会议由系主任高缨教授主持,指挥家叶聪先生、陈丹布教授、中国交响音乐季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何春生先生,以及作曲系作曲主课部分教师、决赛音乐会获奖学生参与了此次会议。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与参赛师生一致对此比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此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表示了感谢。系主任高缨就学生培养在发言中总结道,作曲系将在学生作品比赛、毕业音乐会等实践活动中与乐团不断建立合作的基础上,持续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努力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同时她也指出,音乐会虽然好评如潮,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冷静分析创作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经验和写法,在此基础上更深入探索民族管弦乐新的语言和新的思路,还需要不断学习。指挥家叶聪先生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此次比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提议作曲系将此次比赛创作的“模式”(即课堂教学、作品比赛、职业指挥全面介入、职业乐团介入、音乐会形式呈现)引入到教学中,逐渐进行完善,并形成一种持续性的教学活动,并建议将此“模式”灵活应用于本科高年级教学,充分发挥与其他表演专业的合作,形成创作、表演、教学一体化模式,在教学中解决乐器法及实际音乐表现力的相关问题。
本次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阿艺思在接受采访中说道,作为一名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能够拥有这次实践机会非常珍贵。此次参赛使自己对民族管弦乐队有了更直接的认识,排练过程中叶聪老师对作品的细致处理以及修改意见,也为自己未来的创作的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奖学生张晏宁也表达了他激动地心情,他说到,连续四年参加了四届管弦乐比赛,真的是收获颇丰,越是接近毕业,越是感触深刻,与这么多职业的乐团和指挥老师合作也许是未来很多年都很难实现的目标。真诚感谢系里提供了这样一个完美的、宝贵的平台。
本场音乐会不但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发掘和培养了优秀的青年作曲人才,更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主旨思想,引发了我们对学生培养、师资发展平台搭建,以及音乐创作、演出实践与教学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思考。最后也期望作曲系师生在音乐创作方面努力践行以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精髓为基础的创作理念,为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文: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