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

作曲系举办作曲家讲坛第89期主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3-10-13

2023年10月10日下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第89期“作曲家讲坛”在教学楼201报告厅成功举办。本场讲座邀请到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杨青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聚气凝神——我的创作感悟”的主题讲座。讲座由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主持。

本场讲座中,杨青教授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与创作经验,与师生们分享了从1987年至今,跨越了三十年所创作的五首不同体裁与风格的音乐作品,展现了其丰富全面、精湛细腻的创作技术与个性化的创作思考,为学生们打开了学术视野,增进了对中国当代作曲家音乐创作的深入理解。

讲座开始,杨青教授首先对“聚气凝神”这一讲座主题进行了深入阐释。“聚气”指聚多方之气,包括文化、技术与情感之气;“凝神”指凝专注之神,摒弃纷杂干扰的创作状态。他认为这两个方面对当今作曲家尤为重要,并进一步引出自己的创作观念:“有着自己的语言、有着自己的性格、有着自己的审美”,再结合自身创作具体说明。

杨青教授分享的第一首作品为1987年创作的作品《觅》——为扬琴与打击乐而作,本曲采用全音阶的音高素材,汲取古琴“吟、揉、绰、注”的演奏精髓,对扬琴进行了个性化的思考与解读,体现作曲家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将民乐与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的积极探索。之后,他介绍了电影音乐《国歌》(1999年创作)与舞剧音乐《白鹿原》(2007年创作),这两部作品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将情感注入音乐,“将人民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的创作理念。接下来,杨青教授谈到笛子与交响乐队协奏曲《苍》的创作,本曲首演于1991年,是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竹笛作品之一,被中国民管协会评为“中国民族管弦乐经典作品”。他介绍了如何将湖南衡山民歌《一塘清水一塘莲》作为本曲的素材来源,将音高、调式进行个性化创造处理,并将竹笛演奏技术进行突破,在民歌素材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中展现竹笛的巨大张力。最后,杨青教授谈到在音乐编配中的经验和心得,以刘德海的《天鹅》改编为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为例。他提到编配对作曲家的重要性,可通过编配去深入理解和学习其他作曲家的创作思维。

五首作品分享后,师生们积极热烈回应。作曲系学生就民乐与西洋乐的结合创作问题,民歌素材的具体使用问题等,与杨青教授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本场讲座是中国音乐学院第十二届艺术实践周作曲系系列活动之一,为全校师生营造了积极、良好的学术氛围。“聚多方之气、凝专注之神”是杨青教授多年来的创作经验与感悟,更启发与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的作曲学者不断去思考、积累与沉淀,不断挑战、突破与蜕变!

文:王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