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

作曲系举办“民族管弦乐创作与实践——叶聪与青年作曲家的对话”主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4-05-11

5月8日下午,作曲系“民族管弦乐创作与实践——叶聪与青年作曲家的对话”讲座在教学楼703教室成功举办。本场讲座特邀新加坡华乐团荣誉指挥叶聪,以与青年作曲家对话的形式,针对入选“2024民族管弦乐作品工作坊暨第四届学生管弦乐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的八部作品展开研讨。讲座由作曲系主任高缨教授主持。

讲座的开始,高缨教授首先对民族管弦乐工作坊及作曲比赛相关情况作出介绍。本次比赛于2023年9月启动,面向作曲系作曲专业学生征集民族管弦乐作品,经过遴选后,八部作品入围决赛。今年4月起,作曲系特邀指挥家叶聪开展工作坊,就入围作品与学生共同打磨修改。决赛音乐会即将于5月15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叶聪将携手北京民族乐团完成八部作品的首场演绎。

讲座过程中,八位学生逐一就参赛曲目的创作意图、表现主旨、技术手段,以及工作坊后的改进与收获进行介绍,他们分别是:熊泽源《寻曦》、李洁盈《北冥有鱼》、艺德尔夫《迁徙》、张晏宁《昭君赋》(二胡协奏曲)、吴弈霖《逍遥歌》、梁乐嫣《西域传说》(古筝与民族管弦乐队)、包黎明《萨吾尔登》、阿艺思《旌旗》(琵琶协奏曲)。每位学生介绍后,叶聪指挥继续就创作中的相关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叶聪认为,“节制而有序的配器”是乐队实践的优势之一,尤其在音乐的开始处,配器不易过满,留有一定空间更能烘托音乐的表现氛围;“好的乐思要写出出彩效果”,主要主题呈示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调整管弦乐队织体,让其突显并被听众捕捉,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乐器演奏性能是创作构思中的重要环节”,例如,有一定技术难度的主题片段可以分配给技术能力较好的声部来演奏,和声的安排需要考虑民族乐器音色与音准的独特性;同时,一些对音色音响上的极致要求在实际演奏中则不易达到,与演奏家的积极沟通必不可少。叶聪还指出,“创新性想法需要与乐队实践结合”,想象中的音响和记谱会与实际演奏效果存在差距,想法如何得以适当呈现,需要周全考虑演奏法、演奏人数、声部关系、排练时间等细节因素,达成凝练而有节制的通过精确的记谱予以呈现。

在与每一位学生的对话中,速度、力度与演奏法等记谱问题是叶聪指挥强调的重点。他认为,对音乐的想象与乐感需要精确体现在记谱之中,例如,一些优美的旋律性片段,在记谱上若能增加细腻的渐强、减弱、渐快、渐慢等表情变化,会焕发出新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扣人心弦的聆听效果;力度或速度的快速切换在乐队演奏中难于量化和被听众感知,若将短小的表情变化整合并将范围放大,会更给予听众明确、清晰的聆听感受。

本场讲座持续了3个多小时,叶聪指挥的讲授以及其丰富的乐队实践经验给我校师生带来一堂精彩的“大师公开课”,为学生们民族管弦乐作品的首次呈现给予保障,也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带来启发。讲座的成功举办,体现出作曲系人才培养路径向前迈进的一步,搭建学生与著名指挥家对话的桥梁,帮助他们专业技能的快速成长,并拉近他们在创作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文:卞婧婧)